不久前的阅兵式上我要配资,编号21的GJ-11“利剑”无人机再次亮相。最值得关注的是其机翼处新增加的折叠铰链——这可不是简单升级,而是明明白白指向舰载化改造。
结合076型两栖舰“四川号”徽章上出现的同款无人机轮廓,基本实锤了中国正在打造全球首款舰载隐身战斗无人机。
别看美国早些年搞过X-47B,但现在早就凉透了;俄罗斯S-70压根没打算上舰;欧洲那几个演示机型更是早早收场。眼下真正能把隐身无人机搬上甲板的,只有中国,这是实打实的装备代差。
很多人可能没意识到舰载隐身无人机意味着什么。传统航母舰载机受限于飞行员承受能力,作战半径和滞空时间都有天花板。而GJ-11能飞6个小时,从航母起飞直接覆盖第一岛链全境。更狠的是它能完全自主起降、侦察、打击,甚至能多机组网协同作战——这根本不是简单替代有人机我要配资,而是在重构海空作战体系。
展开剩余51%076型两栖舰配上GJ-11,瞬间就从“直升机运输平台”升级成准航母。电磁弹射加持下,无人机可以满载弹药出击,执行防空压制、前沿侦察、精确打击任务,还能给歼-15、歼-35当“忠诚僚机”。有人机在后面指挥,无人机往前冲,既降低战损风险,又提升作战效能。这种有人/无人协同模式,才是未来海空战的正确打开方式。
更值得琢磨的是GJ-11的AI自主能力。算法控制全流程任务执行,人工智能处理目标识别、战术决策,甚至能自主协调编队突击。这背后是中国在军事智能化领域的厚积薄发——无人机早就不只是“遥控飞机”,而是空中智能节点。
从战略层面看,舰载隐身无人机将彻底改变西太平洋的力量平衡。以前美军航母靠着有人机优势耀武扬威,现在中国不仅有了电磁弹射航母,还率先搞出舰载隐身无人机体系。福建舰未来带着几十架GJ-11出航,打击半径和持续作战能力完全不虚传统航母,成本还低得多。
军工科技竞争从来都是国家实力的综合博弈。中国能率先突破舰载隐身无人机,靠的是电磁弹射、人工智能、隐身材料、卫星通信等一系列技术的集群突破。这不是单个装备的领先,而是整个军工体系的跃升。
未来海上较量,谁掌握智能无人作战体系我要配资,谁就掌握主动权。中国这次显然抢到了先手。
发布于:山西省创盈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